什麼是期刊的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2018/01/05 14:58

(我的文章) 人氣:230  回應:0        回上一頁


 什麼是期刊的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整理自網路資料與http://blog.yam.com/wallace_orion/article/26466352 http://www.lib.cyu.edu.tw/impact_factor.htm  網頁

 

首先要解釋什麼是SCI期刊?

SCI全名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期刊是國際機構THOMSON REUTERS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K有收錄並統計 Impact Factor的期刊群。但想查詢各期刊的Impact Factor要付費,許多大學圖書館都有付費訂閱 (辨認 IP) 或購買光碟,本文後段有概略說明查閱方式細節請自行詢問您學校的圖書館。

研究到了一定的地步,要把論文投稿到期刊;或者想要知道某一個期刊的重要性如何時,我們經常會去考量期刊的影響指數 (Impact FactorIF)

期刊的影響係數是用來計算某一期刊於某一年被引用之頻率,用以評量該期刊於某一學科領域內之相對重要性,同一學科領堿內,影響指數值越大,表示該期刊之重要性越高。其主要目的為消弭出版論文篇數較多之期刊在只計算被引用次數時不公平性。影響係數的計算方法為:某期刊於前兩年中出版之論文於今年被引用之總數除以某期刊於前二年中出版之論文總數。影響係數是一種評量期刊價值及引用頻率的指標,用以評量特定期刊所刊載的文章在某特定年代中被引用的平均數。影響係數有助於評量期刊於某一學科領域中和其他期刊的相對重要性。

同一學科領堿內,影響係數值越大,表示該期刊的重要性越高。

IF是計算某期刊中所刊載的研究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次數的一個平均值,IF越高,代表這本期刊內的論文引用平均次數越多。以Nature這本知名期刊為例,假如一年中Nature一共刊載了500篇論文,而這500篇論文在下一年當中合計被引用了15,000次,那麼平均每一篇Nature的論文在一年內會被引用(15,000/500 = )30次,那麼Nature在這個年度的IF就是30。但是一本期刊中每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多寡其實存有很大的差異。以Andrew FireCraig Mello1998年發表在Nature有關 RNAi 的論文而言, 11年間被引用了6700次,也就是說,這篇論文的實際IF高達600以上,是一般Nature論文的20倍。既然有這種引用次數超高的論文,當然也有引用次數寥寥無幾的;根據統計,所有發表在Nature的論文當中,有百分之五從未被其他論文引用過。也就是說,儘管發表在如此重量級的期刊上,但是該研究結果卻未能成為其他研究者撰寫論文時的資料來源或理論依據。不僅是Nature,另外兩本超重量級的期刊「Cell」和「Science」也有同樣的情況。
那麼,要如何知道某一期刊的影響係數呢?可利用圖書館所訂購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資料庫 (JCR)。每年6月後,JCR資料庫才會提供前一年的期刊影響指數及排名資料。(例如:2010年6月後,才可查到 2009 年的資料)

做研究的人,對 impact factor 一定不陌生;尤其是生物醫學的相關領域,期刊的 IF 已經變成台灣各大學院校中考核教師升等或研究生能否畢業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很奇怪的,開發出 IF 概念的歐美國家,甚至是科研強國的日本,並不會單憑著IF來論斷一篇論文的意義和重要性,反倒是對排名無比敏感的台灣、中國和韓國的研究者,把 IF奉為衡量論文水平的絕對標準。

其實投高點數的期刊,除了研究方向要新穎且吸引人,研究數據要一針見血,還需要漂亮的英文句型,嚴謹通暢的邏輯,華麗的示意圖,豐富的文獻回顧。

Impact factor多少教授,多少博士生,為了這數值而沒日沒夜的努力。

簡單的說,科學期刊的Impact factor是代表著這份期刊被重視的程度,所以,當我們所做的研究能夠發表在 Impact factor高的國際期刊時,代表此研究在科學領域上的價值是高的。

簡單的做個比喻吧
在台灣所發行的國內期刊,Impact factor大概是....零點幾,或甚至未被收錄,而一個博士班,一般而言要畢業的最低限定大概會要3~5點的Impact factor比較冷門的系所,可能標準就更降低了。

既然發表在超高IF期刊的論文不見得經常被其他人引用,那麼反過來說,發表在IF不算很高的期刊,有沒有機會得到學界的重視呢?答案是肯定的。知名的神經科學 家蒲慕明 教授於1998年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IF = 8)有關神經可塑性的論文,十年之間被引用將近900次,實質的IF超過80,是Cell論文的將近三倍。著名果蠅遺傳學家Norbert PerrimonAndrea Brand1993年發表的GAL4-UAS技術,早已成為一種標準的實驗程序;當年這篇論文發表在Development這本IF = 8的雜誌,16年來被引用超過3800次,實質IF約有240,是Nature平均IF的八倍之多。

發表在IF = 30的雜誌,但是十年間被引用了10次;或者,發表在IF = 8的期刊,而在十年間被引用了1000次。這兩者二選一,請問你要選哪一個?「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選IF = 30的啊!」。發表在NatureCell,人家馬上就知道這篇論文的(表面)價格,但是他們沒有興趣花費十年的時間,去了解一篇IF = 8的論文是否有高出幾十倍的實質價值。對於正急著找到工作的博士後研究員或迫切想站穩腳步的年輕教師而言,發表了一篇NatureCell的文章,代表的是一個工作的保障和研究資金的不虞匱乏,至於這篇文章十年後是否還有人在引用其內容,那真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擔憂。

以上的例子,只是要說明IF不足以反映一篇研究論文的所有價值。平均而言,能發表在CellNature上的論文,其論文內容的水平當然高過其他的期刊。但是用期刊的平均IF來衡量個別研究者的成果甚至論文水平,而不去細究其研究課題的真正內容,這就是一種嚴重的偏差作法。

把IF無限上綱的思維,說穿了就好像「挾到籃子裡的都是菜」,只追求表面的風光,而不重視研究的根本,其結果就是國內研究論文的平均IF雖然逐年上升,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研究領域足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性。其實台灣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足以讓其他國家師法的研究領域,既非基礎科學,也非臨床醫學,而是水產養殖、魚蝦疾病和蔬果育種等在一般學人眼中「IF小到只剩小數點」的學門。

一味追逐IF的思想邏輯,將讓研究者失去獨立衡量科學價值的能力,更無法鼓勵年輕學子從事尚未有人著手的新研究課題;因為一個領域在早期的探索時,其研究成果通常並不被主流學界所重視,也因此論文要登上高IF的期刊更是難上加難。以目前已是科學界重要課題的線蟲研究為例,線蟲研究的開山祖師Sydney Brenner(200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最早的一篇論文,發表在1974年的Genetics雜誌上,而這本雜誌雖然一向是遺傳學的老牌期刊,其IF卻僅有5,遠遠不及CellNature來的如雷貫耳。如今的知名研究者一聽到IF = 5的雜誌,大概連翻閱的興趣也沒有吧!
要讓台灣改掉「理盲又濫情」的弊病,讓科學的思維真正在這塊土地上生根,一定要拋棄把IF奉為圭臬的做法;在鼓勵研究者發表高IF論文的同時,更應該鼓勵那些從事特別而有重要意義的研究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和學子;以實質的研究內容和IF並行來做為考核的依據,才不會讓台灣的學界越來越「以貌取人」。應該考量當篇文章的引用次數與品質。

 

研究論文不一定要多,也不一定非得看發表的期刊好不好,而應看這篇研究論文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比如說,該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有無產生專利,進而帶動產業發展。

 

The International Respiratory Journal Editors Roundtable2009年發表了一個聲明,要求各個政府或研究單位,不要把impact factor當作評斷一個研究者的方式。這次的聲明,他提出了幾點:

1. impact factor
只反應對雜誌的credit,不能反應個別文章的品質。
2. impact factor
並沒有考慮到從事此方面研究的人數,即使研究的主題很重要,但是從事研究的人員不多,相
        對的其
impact factor也無法提高。

3. review article
會對impact factor灌水。
4. impact factor
只反應引用的頻率,並非反應文章的品質。

 

Q and A

1:要如何查詢期刊的 Impact Factor

1:最常利用 JCR Web 資料庫進行查詢但圖書館需有付費才能完整查閱此網站。

JCR Web每年出版兩類,科技類SCIE收錄5,700種國際著名期刊,社會科學類SSCI則收錄期刊共1,700種,係按期刊被引用次數、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及立即索引(Immediacy Index)作排名表,並列出各種相關統計,包括期刊被引用頻率、期刊出版的文章數量以及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情形等。JCR在分析科學期刊時採用下列五種衡量標準,分別據以作出期刊排名表:

引用文獻次數(Citation Times)

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立即索引(Immediacy Index)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與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

自我引用率(Self-Citing Rate)與被自我引用率(Self-Cited Rate)

由於JCR計算影響指數需統計前兩年的被引用次數及文章篇數所以被SCIE/SSCI收錄滿兩年後才會進入JCR的期刊清單中也就是說,2003年JCR收錄的期刊,來自於2001年前即開始被SCIE/SSCI收錄的期刊,所以2002之後才被SCIE/SSCI收錄的期刊,不會出現在2003之後的JCR資料庫中。因此您在網頁上看到的SCIE與SSCI的期刊清單,也不一定就表示全為JCR所收錄的期刊清單只是最接近的資料。目前JCR最新出版的資料年度為2008。



Q2:要如何查詢文獻的引用次數與被引用次數?
A2:1、可利用美國科學資訊所 (ISI) 引用索引 (Citation Index)進行查詢。

ISI引用索引共包括下列三種:

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SCIE)

社會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藝術與人文引用文獻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

在 ISI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收錄有上述三種引用文獻索引。

2、可利用 Scopus 資料庫進行查詢。

Scopus 是一全面收集科學、科技、醫學及社會科學文獻的索引摘要資料庫,包含4,000 餘家STM(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社所出版超過 14,000種出版品。Scopus是一最新的導航工具,收錄化學、物理、數學、工程、生命和健康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經濟學、生物學、建築和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學術文獻摘要及索引的資料庫;收錄1996年以後出版的文章所列出的參考文獻,提供文獻及其最新引用資料;每天更新內容;並提供公開存取及只有電子版的期刊。

Scopus簡介:

索引摘要資料庫,但可連結本館已購買的資料庫或電子期刊。

收錄年代:1966~

期刊引用:1996~

學科範圍:科學、科技、醫學及社會科學

收錄期刊種數:14,000+ (包括歐洲及亞洲出版的期刊)

Scopus特色:

同步檢索科學性網站。

可連結全文。

可顯示每篇文章近十年被引用次數。

提供個人化服務做專題選粹服務,請點選畫面右上角Rigister自行申請。

注意事項:Scopus 所收錄的文獻不一定會被SCI、SSCI所收錄。

3、可利用TSSCI (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進行查詢。
TSSCI主要包括三部分

引用文獻索引(Citation Index)

來源文獻查詢:包括作者、標題、關鍵詞、期刊名稱、出版年等

被引用文獻查詢:包括作者、標題、期刊(書刊)名、出版年等

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收錄期刊查詢(Journal List Options):包括特定期刊查詢、依學門類別查詢、依正式或觀察名單查詢



Q3:SCI/SSCI Rank Factor N/M該如何計算?

A3:N 為期刊在所屬研究領域之 Impact Factor 排序名次;M 為該期刊所屬研究領域之總期刊數。SCI/SSCI論文所屬研究領域,請參照 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之劃分。



Q4:ISI Web of Science (包括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s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收錄期刊清單?

A4:在ISI出版社的網頁上有提供ISI Web of Science(包括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s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的期刊清單。ISI出版社已併入THOMSON REUTERS,請參見網站 THOMSON REUTERS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K



Q5:如何查詢論文是否被EI收錄?

A5:可進入圖書館所訂購之EI ENGINEERING VILLAGE2 資料庫,利用作者名稱或文章的題名進行查詢。



小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縮寫IF)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創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創立,其後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根據其原理,影響因子愈高者代表該期刊內的論文被引用的頻率愈高,而其學術的影響力也愈高。ISI提供一系列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用以收錄世界上具影響力的科學與社會科學期刊並逐年更新計算其IF,其中所收錄的科學與社會科學期刊可分別以(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與(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進行索引。原則上,可用SCI或SSCI來進行索引的期刊,也就是說有被收錄的期刊代表其品質受到一定程度的學術認可。





補充:

一般查詢都是到ISI查詢,現已併入THOMSON REUTERS,但是如果IP不能查詢又想看趨勢,其實還有一個資料庫可以用,那就是大陸網站MedSci,網頁如下www.medsci.cn/sci/





2012年11月24日補充:

最近發現有一個免費網站可查詢 IF http://www.bioxbio.com/if/







延伸補充:

1. 文章作者排名的省思

http://tw.myblog.yahoo.com/biopesticides-hsieh/article?mid=1518

2. SCI與科學政策

http://blog.xuite.net/hsiehf/biopesticides/100671002





感想:

很多的研究生不瞭解什麼是 impact factor,我常常要解釋讓他(她)們瞭解,最近上網整理一些 impact factor相關資料,希望對有興趣的格友也能有幫助。

從以前到現在,國內要申請國科會的計畫或教師升等,SCI期刊論文發表篇數並計算 impact factor高低佔相當重要的因素,所以不少學術機關尤其是學校老師都是汲汲於發表期刊,相對地,在教學上就比較少著墨了。常見一些大學都爭相恐後,希望定位為研究型大學而不是教學型大學,這種現象令人憂心,因我始終認為大學的主要功能應該還是教學吧。


      引用自 - 謝奉家的書香部落格



標籤:

附件:

文章網址: https://ep.sce.pccu.edu.tw/A6710011/viewarticle/2752



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我要回應

*姓名
  信箱
*回應
*請輸入下圖中的4個驗證碼